2024年7月8日-7月14日,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萤火”志愿服务队奔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积极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成果斐然。
本次实践活动秉持将推广普通话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紧密结合的理念,深度探索推普“6+”活动,涵盖“推普课堂+”“推普技能+”“推普服务+”“推普红色+”“推普调研+”“推普文化+”。旨在通过多元形式,提升乡村普通话普及水平,以普通话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居民民族认同与自豪感,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促进民族交融团结,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推普课堂+ 独具特色
“萤火”志愿服务队针对达茂旗百灵庙镇艾不盖街、双塔、朵兰戈尔、解放街四个社区的小学生,精心开设基础拼音课堂、普法小课堂、诗文诵读课堂、古典舞课堂、石榴籽亲子课堂、非遗文化课堂、传统礼仪课堂、心理小课堂和“典耀中华”主题课堂。基础拼音课堂上,孩子们专注学习,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求;普法小课堂增强孩子们的法律意识;诗文诵读课堂充满朗朗书声,孩子们感受着经典韵味;古典舞课堂上,孩子们随乐舞动,展现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石榴籽亲子课堂通过亲子互动的形式深化了孩子们和家长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增强凝聚力;非遗文化课堂让传承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传统礼仪课堂培养良好品德修养;“典耀中华”主题课堂激发孩子们的文化自豪感。



推普技能+ 成效显著
7 月 11 日下午,“萤火”志愿服务队针对双塔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开展“推普技能+”培训活动。志愿者围绕“日常工作中的摄影实践”“短视频账号运营”“手机剪辑视频方法实论”,采用理论与实操结合的方式,借助大量实例,深度讲解摄影光线控制、构图技巧和视频制作元素应用。现场互动热烈,学习氛围浓郁。课后,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拍摄技术得以提升,将在工作中运用锤炼,提高服务质量。

推普服务+ 亮点纷呈
“萤火”志愿服务队将志愿服务与推广普通话巧妙融合。深入黄花滩新村七彩中药材种植基地协助除草工作;借助多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带村”活动,志愿者担任乡史馆助理讲解员,宣传黄花滩新村乡村振兴的历程;开设心理小课堂,通过游戏和教授心理放松技巧,为社区小朋友提供心理辅导;设立普法驿站,发放普法宣传册,普及法律知识。这些活动成果突出,切实解决问题,加强交流联系,营造推普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推普红色+ 传承红色基因
为传承弘扬红色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萤火”志愿服务队通过参观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展览馆,开展“缅怀先烈 铭记历史”主题团课活动;赴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开展主题团课;走进达茂旗博物馆了解历史,感受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推普红色+”活动效果显著,志愿者们感悟了达茂旗红色文化,领略了红色精神,提升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推普调研+ 扎实推进
为了解当地居民普通话使用现状、普通话使用态度等,“萤火”志愿服务队高度重视并稳步开展推普调研工作,贯穿三下乡推普活动全程。调研覆盖一村四社区,志愿者通过发放问卷和面对面交流调研深度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使用的现状。调研发现,百灵庙镇年长村民和居民能听懂普通话但表达有困难,日常用方言较多,少数学龄儿童能熟练用普通话交流,凸显推普重要性与紧迫性。


推普文化+ 精彩纷呈
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萤火”志愿服务队秉持“传承非遗文化,赓续文化薪火”理念,采访了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袍制作传承人淖尔静老师,了解了“蒙古袍——穿在身上的文化”,在黄花滩村举行剪纸体验活动,感受到蒙元剪纸艺术魅力;在黄花滩村与北京育文少儿曲艺传承培训基地研学团开展乡村红歌会,古典舞、快板、朗诵等节目,让在场观众们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充实而富有意义的七天里,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萤火”志愿服务队在达茂旗百灵庙镇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们以青春之力,践行了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将情系民族的真心和共筑中国梦的决心化为了实际行动。正如活动伊始所秉持的理念,将推广普通话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紧密结合,志愿者们用丰富多彩的推普活动,让普通话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更加响亮,让传统文化的光芒更加璀璨。

此次社会实践虽已结束,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永不止步。“萤火”志愿服务队将以此次三下乡活动为契机,持续投身于推普的事业中。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力量投身其中,共同推动普通话在乡村的广泛普及。以语言为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筑伟大中国梦!